暑假回家途中

我还记得去年夏天——高三的暑假,刚刚加入18级新生群,学长们经常提起重庆的夏天多么炎热多么难熬。

去年下半年,我说秋冬的重庆就是个阴云包子。其实春夏的重庆还是个阴云包子,直到走,重庆还是像个扭扭捏捏的妞儿,不肯给我们见识见识她的热辣。

这学期过得很快。刚开学时我是满腔热血,以为第一学期已经摸透了大学的路数,这学期就会好好干了。可惜话只对了一半,路数是熟络了,但并没有好好干。这学期过的还算轻松,课也不多,杂事也不多,各种作业任务也应付得很快。非要说,就是又苦了期末,这学期的期末太短了,“五花八门”一点也不夸张。不过也还好吧,上学期有了经验,这学期平时学习时还算多留了点心思,期末也不至于没复习完。唉,下学期可一定要把平时功夫再做得足一些。

大一的收获蛮多的,交了些朋友,学了些东西。出了几次门,见了见世面。做事更认真了,对很多事、有些人,懂得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了。对人生未来的方向也慢慢明确了。感觉自己,成长了许多。

唯一有一点不舒服的,是离别吧。我不喜欢离别,离别总是给人一种凉风吹进短裤的感觉,一种被人偷看日记本的感觉,一种洗澡被人围观的感觉,一种打破了别人家的花瓶的感觉。一种脑壳后面凉凉的感觉。班级、宿舍都分开了。都分开了诶。

不过,emmm,whatever,人嘛,不就是分分离离呗,有始有终也是一种精彩,能一直分不开的人,有那么几个就行了。

我现在躺在绿皮车厢里,窗外的房子树木都不紧不慢地往后走着,像是在赶集。继续走吧,就像这绿皮车,大概是稳稳当当,偶尔也晃荡两下,中间也停下几次,但还是不紧不慢地,走过几片雨天几片晴天,最后总要到站的。

前面太远的地方大概还是看不太清,但至少脚下还有条锈巴巴的轨,沿着它慢慢走吧。别了这群还有那群,明天还是充满期待的。

小李,加油。

奶奶的粽子

爷爷奶奶总是费劲心思让我们吃出花样。

米饭、捞面、烩面、卤面、炒面、饺子,包子、锅贴、水煎包、糖包、豆包、枣馍、糖糕、油条、麻花、红烧鱼、红烧肉、小酥肉……天天变着花样。

高中餐厅那么多厨师,那么多花样,吃了三年还是吃腻了,就更别提爷爷奶奶做的饭了。

他们毕竟不是大厨,花样虽多,却并没有特别惊艳的味道,可能起初还有些新鲜感,但五年十年二十年过去,一次两次也变成了百次千次。

每到周末,他们会打来电话问我们想吃什么:“明天吃饺子吧?”

“行吧……”

“不想吃饺子,不然吃水煎包?”

“也可以……”

我们总是这样略带敷衍的回答,其实也不是辜负他们的好意,只是早已吃够了。一听到饺子,嘴里就充满了爷爷奶奶做的饺子那种不咸不淡的味道,一听到水煎包就好像嚼到了水煎包背面金色的焦皮……这些味道早已烂熟。

大家聚在餐桌前,也只是安安静静地,平平常常地吃着这些费尽心思准备的餐食。没有人笑着说“今天的午饭真特别,好吃!”

有时候看到他们为了一顿饭,提前几天就开始准备食材,到了那天更是一大早就忙碌起来。我们就劝他们,简简单单就行,别弄这么复杂了。

可他们却只是默不作声,未曾回答。

到了下一次,又会如期打来电话:“明天炸糖糕吧?”

在传统节日氛围逐渐淡化的今天,那些节日似乎仅仅意味着额外的假期。很多时候,是爷爷奶奶用食物让我们偶尔想起节日的意义。

春节的年夜饭、元宵节的元宵、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在节日到来之前,他们就会备好这些特殊的美食。元宵和月饼一般是买来的,而粽子总是自己包的。

奶奶包的粽子很大,一个粽子顶上一碗米饭。年年都用的粽叶已经变成棕黄色,外面用白色的棉线包扎。有红豆的、花生的、蜜枣的。和外面卖的粽子不同,奶奶包的粽子没有放糖,直接拆开来吃,就像是湿湿的糯米饭,又像是米放多了的米粥,只有淡淡的米香。我们会在粽子上撒上白砂糖,如果刚撒上去就立刻吃,在米香和甜味之余,还能尝到砂糖颗粒在齿间嚼碎的清脆声音。若是提前撒上过会再吃,糖就会融化到米粒之间,本来就黏糊糊的糯米加上糖浆,变得更加黏软,甜味也浸得更深。

爷爷奶奶准备的食物总是过量的。他们怕我们不够吃,每年的端午前后,会做上几批粽子,足够一家人连着吃上一个多星期。

也许就是因为这种过量的爱,就连一年一次的粽子,也终于有些习以为常了。偶尔也会尝上几口外面买来的小粽子,外面卖的粽子很甜,用翠绿的新鲜粽叶包得很精致。相比之下,自己做的大粽子就显得有些太过朴实而平淡,更像是充饥的正餐,而不是讨趣的小点。

可是谁又曾想过呢,当我与家相隔千里,直到端午节的前一天,才突然意识到今年没有奶奶的粽子提醒我节日的到来。

一个人漫步在超市的铁架间,看着货架中堆放的琳琅满目的粽子:它们包成尖尖的四面体形状,贴着彩色的标签,有些还装在漂亮的大盒子里。可看着这些小粽子,我却没有任何想买一个的念头。我在那里愣了一会,最后还是扭头走了——今年的端午,就不吃粽子了。

如果仅仅是提到端午这个节日,端午吃粽子,是一种节日符号,是一件在这个节日中“应该做”的事。在平时,我们一般不会吃粽子,因为粽子“应该”在端午吃。在端午我们吃粽子而不吃小笼包子,是因为在端午“应该”吃粽子。在这种意义上,端不端午,粽不粽子,也仅仅意味着有否依从节日传统罢了。

而如今我却扭头离开了摆在我面前的粽子,对于这粽子,我不仅仅是不想吃,甚至有些抗拒,甚至还因它产生了些许不悦。其实此时,端午之于我,已不仅仅意味着一个传统节日。它更多地意味着一种亲情,一种味道,一种家的温暖。

我从未如此想念过奶奶包的粽子,事实上在此之前甚至从未在意过奶奶包的粽子。而如今这种突如其来的想念与长久以来的习以为常产生了强烈的反差感。奶奶包的粽子样貌平平,也称不上有多好的味道,但确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味道,其实我想念的不是美味,而是这种只有在奶奶手中才能做出的味道。

这时我才刹然醒悟,其实对家的思念并不总是发生在某些轰轰烈烈的事件中,我曾在生病时想家,在受挫时想家,但是比起这些,在端午突然想起奶奶的粽子,这样猝不及防地勾起乡愁,却更令人难以平静。

在异乡住上一段时间,很快就能建立起新的生活节奏,适应这里的生活。我们告诫自己要学会坚强和独立,我们努力微笑着面对生活,试图抵御对家乡的浓浓思念,但其实家的节奏早已刻入骨髓,不论你离开它多远多久,都会偶尔在某个瞬间,猝不及防地被思念笼罩。

我常常安慰自己,时日尚多,趁年轻多出去走走不是什么坏事,家总在那等着我。但其实细想,从今往后,又能有几次机会在端午吃到奶奶的粽子呢?

寒假回家途中

秋冬的重庆就是个阴云包子,精致崎岖的城市包裹在水汽中,多少日难见一次太阳。

三四个月前,刚别了夏天,一连几日的阴云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叫人十分想念故乡的晴天白日。有前辈笑我说,先别急着抱怨,后面的苦日子还没到呢,湿冷的冬天才难熬。

事实上,重庆的冬天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熬,相反地,明明还没太体验到冬天的味道,它就着急催着我回家去庆祝春节了。这里的冬天比起北方凛冽的寒气,其实算不了什么,树上的叶子大多也没什么枯黄的意思,只有少数像银杏那样娇气的植物才哭光了头发。在这里也没有割脸的西风,没有干裂的嘴唇。冬天的概念,仅仅在翻看日历时才会恍然发现。

现在动车慢慢悠悠穿行在川渝的山间,钻过一群一群的隧道,为了消磨七八个小时的车程,我摊了本小书在面前,在稍显嘈杂的车厢中费力阅读。车厢的内饰灯提供的光亮并不充足,但还算能够看得清文字,但令人讨厌的是每当火车冲出一个隧道,窗外的光线就会突然狠狠地射在书页上,刺得眼睛生疼。

车厢中吹着暖气,叫人懒洋洋的,仿佛多动弹几下就会生出汗滴来。我就这样懒洋洋地靠在椅子上读书,没什么效率,我努力集中精神去读懂文字,可是这样集中精神反而让人犯了困,眼神恍惚在行间,几乎要闭上眼了。正在这时,火车不知是又冲出了哪个隧道,光亮突然涌进了车厢。

清晨小趣

也许是鸟叫声吧,大抵是鸟叫声
将意识抽回放置在这有质量的躯壳中
让我意识到自己正吸拢在床板上
被温热包裹着
但我小心翼翼地运转着那意识
不忍打破呼吸的节奏
不愿取出压麻在身下的一只手
直到唤醒了耳朵
听清了那鸟叫声
小心翼翼地:
“闹钟响了吗”
“没印象”
那鸟叫声纠缠在窗边的树叉里
充满了整个空间
好安静——
“都走了吗?”
“是高数课吧”
这一瞬间
一丝冰凉的惶恐从耳根刺入颅壳
我轻轻抬起腰
迅速伸出那只微麻的手
在黑暗中把手机抽将过来
上眼皮依然和下眼皮亲热在一起
OLED的光芒弥漫过来
穿透了那两者
接着挤出一条缝来
光亮随即涌进瞳孔
那瞳在模糊跳动的图案中费力翻找
直到辨认出一对数字
07 36
接着,那个人像是中弹了一般
无情地将手机抛下
瘫软在那温热中
那两者又亲热在一起
鸟叫声愈轻愈远
意识将那沉重的躯体交归虚无
自己也踏向那魔幻的世界
临走前他带着一点气恼
和很多安适:
“md醒早了,
容我再睡一会”

生命的意义?

你会发现不管何种生物,都有一个明显而一致的特征,那就是拥有求生欲。

你可能觉得这没什么特别的,只是一种生物本能。但,仅仅是这种本能就足够让人感到不解。

每个生命个体都极其渴望自己的生命能够尽可能的延续,他们趋利避害,努力地去获取生命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进行着残酷的生存斗争。渴望延续个体生命,这是求生欲的第一层含义。

但个体生命总要终结,因此又不惜一切代价,努力生产、哺育、培养他们的后代,努力让自己的后代活下去。所有生命都是如此,努力让自己活着,并努力让那个很像自己的后代活着。这是求生欲的第二层含义。

大型动物拥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也许可以用来解释这种生物本能,即求生欲是思维的产物。但事实上,小到一个单细胞生物,也会尽其所能延续自己的生命,也能本能地趋利避害,拼命地繁衍后代。求生欲更像是一种生命的化学本质,是生命的固有属性。

人类随着知识的积累,社会的形成,让生命生活的形式变得纷繁复杂。生存斗争不再残酷,生死的话题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我们似乎都为着什么而努力、而奋斗。我们总是说,要向前奔跑。可是,我们究竟是在向哪里奔跑?我们究竟是在追求什么“生命的意义”?

站在整个人类种群的视角上看,是很可笑的。我们创造了如今我们生活的家园,并为我们所创造的东西而奋斗。从摆脱茹毛饮血的日子开始,越来越多的人类不再需要为吃穿温饱而发愁。与此同时,人类文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不断地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分工合作,形成了无比复杂的人类社会。可社会的车轮一旦转起,身在其中的个体就很难摆脱社会秩序的强大惯性,从而迷失其中。若跳出来想,我们的生命经历了什么?创造了什么?其实我们也仅仅是在不断地改善生存环境,让人类这整个种群能够更好的活着。但这是不自觉的,我们认为我们有所追求,追求金钱名利、追求科学真理,殊不知这些价值本身也是人类自己赋予自己的价值。

我试着用各种方式去描述“生命的意义”,但奇怪的是,最后总是回归到同一个话题,那就是“生命的意义仅仅在于活着,并试图让自己的后代活下去”。你可以试着思考,我们做过的,所做的,想做的一切,有哪一样有什么真正的“意义”?

我们被生活所束缚,忙于生活,甚至无暇思考生命的意义,但现在真正去思考生命的意义,才发现生命本来就没有什么所谓的“意义”。我只能把“生命的意义”理解为种族的延续,理解为“活着”。可是,如果再加推理,什么是活着?

地球本只是浩渺星海中的一粒砂土,一个死寂的,周而复始的旋转着的星球罢了,在某种特殊的环境下,产生了第一个有机质,而后形成了第一个生命。之后,生命延续而发展,形成了纷繁复杂的生物世界。从第一个生命幸运的“活着”,并为活着而拼命努力,到现在每一个生命为活着而进行了数亿年多姿多彩的生命活动。

没人曾想要开始这段生命,生命是乍然开始的,是的,如此的蛮横无理。因为我们的存在都是被动开始的,所以我们是没有目标,没有方向的。而本能的求生欲又不允许我们草率地结束这段生命,因而我们自己给自己设定了目标,好让这段生命不显得太过乏味。

生命的接力棒传递了这么久,形成了如此波澜壮阔的生命世界,可是最初的生命之形成,也仅仅是个偶然。其实这世界,就是如此的复杂而震撼,却如此枯燥而乏味。

我们是因为活着而活着,又为了活着而活着。

如果我们未曾活过,地球仍是那个死寂的,亘古不变旋转下去的砂土罢了。在宇宙中,生命的存在从未改变过什么,我们只是物质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罢了。

高三是个神秘的东西

高三是个神秘的东西,一群大哥哥大姐姐,像是参加某种宗教仪式,他们近乎疯狂,呐喊、拼搏,他们脚步匆匆,他们的心中应该顶着很大的压力。

高三一点也不神秘,还是那一群人,还在那个教室里,还做着几乎一样的事情。到高三了,只剩一年了;过年了,只剩一学期了;百日誓师了,只剩100天了;只剩五十天了;只剩三十天了。天气一天一天热起来,高三年级的同学们一样会热,一样会烦躁,一样会想躲进宿舍休息。是的,尽管他们很清楚自己的处境。

事情变得很微妙:偷偷带了手机到学校,老爸发现了,却没有问我要;晚自习偷懒回了宿舍,老班发现了,却没有批评一句;上课变得可听可不听;作业也是可写可不写;下课时依然会和男生们聚在一起哈哈大笑;放学后依然会跑着去操场打球;考试一次又一次,分数不再令人大喜大悲;晚自习时会写不进去作业来写随笔;自习课上还有很多人戴着耳机。

如果仔细问自己,心的深处当然有一丛惶恐的火苗,它在角落里安安静静地燃烧,只有一个微弱的、抖动的亮点。唯有独自安静时,才能观察到它的存在,而纷纷扰扰中,其实也传递着它细微的热量。那是一种舌根的干涸,是一种脑后的微凉,是一种牙床的搔痒。它的成分是复杂的,它不只是对高考的未知的不安揣测,它还是对未来的路的迷茫,它又是对人生的深沉思考。而最奇怪的成分,是那种诡异的不适感。我不知道这种诡异的不适感从何而生,这又更添了它的诡异。它是一种纯粹的不适,一种不安,一种隐隐的恐惧。它如此诡异,又捉摸不定。但我又必须为它找一个说法,我尝试解释它,试图缓解这种诡异,但结果其实反道而行了,反而徒增了它的诡异。因为我觉得这种诡异来自一种心理预期和现实的落差,也就是我之前所说的那件“微妙的事情”。现在的我明明在高三的班级中,扮演着一名高三学生的角色,但事实上这种角色和我的心理预期是极不对等的,而事实上,几乎对于每个人而言,都存在着这种现实与心理预期不对等的不安。这件事够诡异了吧?可是,让我细思极恐的事实是,明明大家都存在着这种诡异的不安,大家却依然做着与心理预期所不对等的事实,甚至愈演愈烈。课间,除了极个别的几个人在学习以外,有男生和男生,女生和女生,男生和女生挤在一起又说又笑的;有三五成群的围着教室打闹的;有玩电脑的;有扣手机的;有正在MP3切歌的;有无所事事、东扭西转的人。最可怕的是,在那个天天玩却张嘴闭嘴一个学习的人的小本子上,公然写着“假装在学习比懒惰更可怕”。

天气越来越热了,我换上了短裤,露出两根大毛腿,当风吹动时,腿间会传来一丝凉意,大腿的皮肤变得很干爽,很光滑,像刚洗了澡。但这种凉意会让人感到不安,有一种被人偷看日记本的感觉,有一种洗澡被人围观的感觉,有一种打破了别人家的花瓶的感觉。这是一种变化,一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一种不可控的变化。这两根大毛腿在长裤里捂了大半年,突然间被风给吹拂了,是一种突如其来的变化。我讨厌这种变化,但我不能躲开它,我很热,需要穿短裤,但我不想有这种突然的凉意,可它是不可控的。

未来也是不可控的,是突如其来的变化。再过一个月,我将告别我身边的这一群人,我将面临一系列变数很大的选择,我可能会远走他乡,面临另一群人,一群素不相识的,千奇百怪的人,还要面临新环境,全新的一切,新的生活方式,新的追求,新的未来。我将远离很多朋友,远离家人。我将独立起来,越来越像一个独立的人,面对越来越多的“一个人的战斗”,承担越来越多“一个人的压力”,做出越来越多“一个人的决定”。我讨厌变化,它令人不安,但又有一点诱惑,一点期待,它像红灯下性感的女郎,让人犹豫,让人不安,让人忐忑。

人的大脑总是一刻不停地思考,这让我很苦恼,我向往体验一种极端的安静,一种隔绝万物的停滞感。但这应该是不可能的,如果真的实现了,那我应该是死了。说到死,也是令人费解啊。它令人无端地恐惧,让人恐惧到近乎窒息,而它又那么神秘莫测,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人来来去去,走此一遭,究竟是为何呢?这怕是没有答案的。“我来自偶然”,生命本就是无端开始的,它本来就没有一个既定的方向,我们总是被告诉:“要不停奔跑”,可是人类总是在奔跑,却从来没有方向,因为不奔跑,人怕是会疯掉。所以说,奔跑也只是为了活着。我们生在地上,死在土里,千年万年,我们发明了很多取悦自己的东西,又为了自己发明的东西而奔跑,到头来,我们也只是活着、活过罢了。

永恒和有限是个死循环。我们会生老病死,因而我们追求永恒,可如果我们长生不老,活得久了,人势必要疯掉,又会追求死亡。永不永恒不是人类可以理解的内容,大自然已经给出了答案,我们从哪里来,必又归回哪去,我们是有限的,但一定是永恒的。

写下这些文字,又是留给谁看的呢?

也许只是逃避三小时晚自习带来的不安吧。

“我”每天晚上都死去

我”每天晚上都死去。

次日,醒来的是另一个我,我不知道他将何去何从,而他却完全知道我的一切,甚至把这一切称作他自己的。

唯独有两件事他不知道,那就是“昨夜我死了”、“今夜他将死去”。

确切地说,如果明天他还记得我今日所写的,并且认同这一切说法,那么他不知道的那两件事便也知晓了。

我的生命只有一天。

“我”的生命有很多一天。